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新闻资讯>>行业资讯

第十八届中日信息服务产业恳谈会在京成功召开

来源:背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协会 | 发布时间:2025-07-03 | 浏览次数:11

2025年6月23日,第十八届中日信息服务产业恳谈会在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会议中心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软件行业协会(CSIA)、日本信息服务业协会(JISA)、中关村科学城管理委员会联合主办,中关村科学城创新发展有限公司承办,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协会协办。大会以“共治、共建、共享—人工智能的全球化畅想”为主题,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浪潮下的全球化合作机遇。中关村科学城管理委员会产业促进二处处长、海淀区科学技术和经济信息化局局长何建吾出席大会并致辞,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协会秘书长龙飞出席大会,中日两国行业协会领导及企业代表参会。

1.jpg

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协会秘书长  龙飞

2.jpg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陈宝国代表主办方向与会嘉宾致欢迎词,回顾两国半世纪产业合作历程,从汉字编码标准协同到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前沿领域共研,恳谈会自1996年创立以来已成为深化互信、共谋发展的关键平台。面对全球数字化变革浪潮,中日产业界优势互补,日本在基础算法、工业软件领域积淀深厚,中国在5G、超算等数字基建具有规模优势,双方市场资源与制造能力结合,正催生智慧城市、数字金融等新业态。中日两国可通过技术共研、市场共拓、人才共育(如联合课程与创业孵化),让中日合作绽放新彩,共筑可信共赢的数字未来。

3.jpg

日本信息服务业协会副会长、专务理事髙𣘺淳代表日方致辞,回顾双方近三十载合作历程,自1996年东京首次技术交流至2019年东京恳谈会,此次是6年后重逢,意义非凡,表达了共享发展经验、应对共同挑战的强烈意愿。面对AI技术重塑产业与社会服务的变革浪潮,日方会员企业深感转型紧迫性,方向仍需共同探索,并强调在海外合作、创新孵化等关键议题上,面对面交流是破解难题的重要路径,期待通过本次会议凝聚共识,为两国信息产业搭建更坚实的合作桥梁,共谋发展新篇。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宋贺鹏系统介绍了中国软件产业发展历程、现状、面临的机遇及未来趋势研判,目前中国软件业已进入人工智能驱动的高质量发展阶段,AI技术正重构软件开发生态,软硬件加速融合,企业出海模式从产品输出升级为技术生态协同。中日合作迎来历史性机遇:在技术端,日本在机器人、工业软件领域的深厚积淀与中国在AI、5G等新兴技术的爆发式创新形成互补;在市场端,双方可突破传统外包模式,联合开拓东南亚智慧城市、中东能源数字化等第三方市场;在机制端,需共建数据流通与隐私保护互认标准,推动两国产业关系从“服务输出”向“生态共创”跃迁,以1+1>2的协同效应共拓全球智能新时代。

日本信息服务业协会副会长、国际委员长冨安寛分享了日本软件产业的现状和未来的课题,指出当前世界经济格局深刻变化,日本面临诸多挑战,GDP增长动力不足,国际竞争力排名下滑,数字竞争力较为落后,受制于决策效率不足与高龄化挑战。同时,数字化转型正加速推进,数字厅主导的“数据联动计划”已实现,丰田、本田等25家机构跨企业数据共享,但普及率等指标仍待提升。日本信息服务协会以“2030数字社会”为目标,推动会员企业向数字化转型,并表示重启恳谈会意义重大,期待两国在数字经济时代深化务实合作。两国产业报告互为镜鉴,提供了理解AI与行业发展格局的不同视角

中软国际副总裁、AIGC研究院院长万如意阐述了“全栈AI技术”如何系统性赋能智能体应用落地。中软国际分享其从传统IT服务向AI原生转型的探索,提供从算力到应用的全栈服务,支撑各类场景应用,打通大模型在千行百业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通过训练行业专属增强模型(如合同解析模型)、构建AI开发平台,解决企业数据访问与业务闭环难题。实践表明,AI应用开发正从“功能交付”转向“岗位交付”,需建立甲方乙方共创机制,借鉴“用户知识贡献”理念重构开发范式。

腾讯云外企入华解决方案负责人周建川分享了腾讯AI助力企业实现大模型时代数字化转型的路径。腾讯提出企业AI落地三大策略:通过“大模型+知识库”提升企业知识管理效率和应用问答准确率;构建插件生态拓展应用边界,支持天气、教育等模块集成;以智能体组合实现差旅规划等复杂任务自动化。其AI开发平台TI-ONE助力新能源车企研发效率提升58%,GPU资源利用率优化至80%。周建川表示,腾讯正探索智能座舱中医面诊等技术融合,通过“零代码开发+动态资源调度”降低企业AI落地门槛,已在工业质检、医疗等领域落地多模态应用案例。

野村综合研究所AI负责人稲葉貴彦探讨了AI催生的新经济形态及其在大规模系统开发中的应用潜力。野村综合研究所提出,AI正推动经济从“人找商品”向“智能体代际决策”转型,以VISA智能体购物为例,未来消费决策将由AI完成。在系统开发中,该机构推行“AI增强测试(覆盖80%用例)-代码生成优化-全流程智能重构”三阶段模型,针对传统架构性能瓶颈,提出构建“AI原生开发流水线”。其《2036共生社会》报告指出,中日企业需在数据中台建设、模型迭代效率等领域深化合作,共同应对智能体经济下劳动力短缺与效率提升需求。

北京健康有益科技副总裁董杰展示了AI在数字健康领域的创新应用。详实展示了“医疗智慧大脑”全球布局:整合欧亚拉美食物数据库,赋能华为日本版运动健康应用。提出“人车家”全场景方案:通过TV摄像头实现无接触健康监测(心率/呼吸/体脂),车载系统集成中医舌诊面诊功能打造健康座舱。在日本落地案例中,结合硬件数据采集与健康云平台,为运营商提供慢病管理服务,并复制国内“社区健康食堂”模式应对老龄化挑战。

东芝数字解决方案公司首席工程师岸原正樹详细介绍了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的实践案例。东芝分享150年技术积淀下的AI实践,研发革新方面,构建汽车热管理跨企协同平台,虚拟测试覆盖90%场景,缩短研发周期30%;人力优化方面,AR设备传承老员工经验,柔性传感器监测高温作业风险(热中暑降低40%);质检突破方面,AI叠加设计图与实物数据检测效率提5倍,首创“仅需合格品图像”的小样本学习模型,电子件质检成本大大降低。强调未来将从工具应用转向制造生态赋能。

在行业对话环节,来自NTT DATA、野村综合研究所、东芝数字解决方案、智谱华章、奥星贝斯、阿里云通义实验室的中日六方嘉宾,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的中日IT合作探索”展开深度交流。讨论聚焦技术协同研发、数据跨境合规、开源生态共建、企业深度合作等关键议题,中方企业分享实践成果:阿里云通义实验室日语大模型已服务多家日企,实现智能空调指令控制等场景化落地;奥星贝斯科技加大推动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合作力度;智谱华章科技正与多家在华日企推进AI转型,HR系统效率提升超50%。日方代表提出合作转型方向,野村综合研究所呼吁突破传统外包模式,构建“日本工程能力+中国应用创新”的联合研发体系;日本信息服务协会强调需建立标准互认机制,破解数据流通壁垒。嘉宾们一致认为,面对AI带来的全球性机遇与挑战,中日两国信息产业界应秉持“共治、共建、共享”理念,发挥互补优势,构建更紧密、更务实的创新合作共同体。本次恳谈会是迄今为止中日两国在人工智能及软件系统合作领域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探讨最深刻、历时最长的一次会议。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为中日信息服务产业搭建了高规格对话平台,更在人工智能全球化的浪潮下,明确了“硬件开放、软件开源、异构共融、数据共享”深化合作路径,为构建开放、包容、普惠的全球AI发展生态注入动力。

值得关注的是,作为本届会议举办地,海淀区正在推进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数字经济发展,已成为国内产品迭代最活跃、人才资源最集中、研发创新能力最强的创新高地之一。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已经形成了产业生态根基雄厚、创新人才高度集聚、场景应用全国领先的独特优势。2024年,海淀区已形成全国领先的软件信息产业集群,产业年收入突破2万亿元,约占北京市软信业规模63%以上,覆盖互联网信息服务、基础软件、应用软件、系统集成等全产业链。

声明:本站所使用的图片文字等素材均来源于互联网共享平台,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如有侵权或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3 全国系统集成行业能力公示平台 | XML地图

主办/支持单位:浙江省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行业协会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企业能力建设委员会

浙ICP备17050360号-2 |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3234号

手机端 手机扫码查看